數位金融服務逐漸普及,但隨之而生的詐騙風險也漸漸提高,政府、主管機關也祭出相關法規,讓企業對於「快速又安全」的數位身分驗證流程需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金融、保險與電信等需要實名制的行業,eKYC(數位身分驗證)已成為服務流程的關鍵一環。
企業優化 eKYC 遇到的第一關,就是用於辨識身分證件的 OCR(光學文字辨識)技術。然而,傳統 OCR 技術面對台灣多樣化的證件格式,往往無法達到高辨識率與準確度,導致人工干預、流程延宕,甚至增加誤判風險。
因此 AI OCR 便成了最佳解方。透過模型訓練、影像前處理與結構辨識等技術,AI OCR 不僅能準確解析台灣在地證件內容,更能透過 API 模組快速整合至既有 eKYC 流程中,大幅提升驗證效率與防詐風險控管。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AI OCR 如何改變證件辨識體驗,並分享真實案例與串接流程,協助企業快速優化數位身分驗證流程。
在數位化服務逐漸普及的今天,金融、保險、電信等高風險產業面臨「效率 vs 風險」的雙重挑戰。
一方面,為遏止頻傳的詐騙與洗錢事件,政府推動多項法規,明確要求金融銀行業者必須透過身分驗證流程(KYC/eKYC)確認客戶身分。例如《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中就明確規範,金融機構確認客戶身分時應「以可靠、獨立來源之文件、資料或資訊,辨識及驗證客戶身分,並保存該身分證明文件影本或予以記錄」。然而另一方面,客戶卻同步期待能用最少時間完成驗證流程,以快速開戶或辦理金融事務。
過去人工驗證、登記、拍照補件等身分驗證流程既冗長、耗時又容易出錯,即便是導入可以線上進行數位身分驗證(eKYC)的系統,仍常因 OCR(光學字元辨識)技術不足,而導致證件辨識失敗,客戶不斷重新上傳,甚至最終仍需人工介入處理的情況。
尤其在台灣,因證件種類繁多(身分證、健保卡、外籍居留證 ARC、駕照等),還夾雜中英文與複雜排版,還要對抗偽造證件的風險,讓傳統 OCR 技術應對吃力,也是近年來 AI OCR 快速崛起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是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將證件圖像轉為系統可辨讀的文字資料的技術,可應用於自動化輸入、身分驗證、文件掃描等用途。
傳統 OCR 系統因仰賴固定模板進行辨識,在真實驗證身分證件的情境下,經常無法有效處理排版不一致、拍照模糊、傾斜、光線干擾等情況,這樣的缺點尤其在面對台灣這種證件多元、格式多樣的情況中更爲明顯。
而 AI OCR 則能整合深度學習與影像辨識分析能力,可以學習不同證件結構,自動識別欄位、調整文字區塊辨識順序,並可進行內容驗證與真偽檢查。不僅辨識正確率更高,也能與整個 eKYC 流程無縫串接,真正實現從拍照、上傳到驗證一氣呵成的快速身分驗證。
根據 ISO/IEC 29115(實體身份驗證保證框架)與金管會金融服務業辦理數位身分驗證指引說明,eKYC 數位身分驗證流程可分為三大階段:
AI OCR 負責 ekyc 流程中身分登錄的『資料蒐集階段』裡的拍攝證件影像解析與文字擷取,並且將可信賴的結果快速交付給後端進行資料比對,完善整個流程並實現自動化。
AI OCR 系統一般支援 RESTful API 與 JSON 資料結構傳遞,可彈性對接企業既有的內部系統與第三方服務平台。企業可依照自身流程設定 API 欄位、驗證邏輯與錯誤處理機制,快速部署、靈活擴充,有效融入既有 IT 架構,確保服務流程不中斷。
例如以下幾種常見的應用範例:
拍照過程常見的模糊、歪斜、陰影與反光,都會影響 OCR 的準確率,也是導致使用者常須重新拍攝、上傳的原因。而 AI OCR 提供自動影像處理功能,包括亮度調整、對比增強、去噪點與旋轉校正等技術,讓畫質不完美的證件也能被正確辨識。
此項技術看似簡單,但可為金融機構帶來極大正面效益。因為 AI OCR 的強大辨識技術,對於使用者的拍照技術要求變低,增加便利性的同時,也降低了數位身分驗證服務的使用門檻,客戶將更願意使用數位驗證功能,如此一來,將能減少金融機構的人力負擔。
台灣證件排版複雜,新舊版身分證、居留證(ARC)與健保卡皆有不同欄位與語言排列方式,有時甚至會出現手寫字。透過本地資料訓練,AI OCR 能專門針對台灣證件,準確辨識字體(針對證件使用字體進行演算法訓練優化)、拆解欄位(如出生年月日 vs 發證日期)、中英對照(英文姓名 vs 中文姓名)等,辨識成功率大幅超越傳統方案。
搭配 AI 影像辨識分析技術,新一代的 AI OCR 不僅能精準解析文字內容,還可以自動判斷證件影像的真偽,防止有心人士透過偽造證件,或假冒他人身分通過驗證。
AI OCR 可以自動判斷證件偽造的情境如:能否辨識防偽特徵(如身分證水印、安全線、變色油墨等)、是否為正本(辨識翻拍或影印版本)、是否有補丁、修圖痕跡、是否缺少防偽圖層等。此項 AI 技術讓 OCR 能成為第一道詐騙防線,減少偽造證件、或持他人證件通過驗證的風險。
AI OCR 可應用於網頁版服務與手機 App 身分驗證流程,支援用戶直接透過瀏覽器完成證件驗證,無須下載或安裝應用程式,也可整合於 iOS、Android、桌機端應用程式中。此跨平台支援能力,讓企業保有整合彈性,快速落實「全通路」eKYC,也能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
如同上述介紹,可見金融機構導入有 AI OCR 技術的 eKYC 系統,將可以大大增加金融服務效率。導入 AI OCR 的效益可體現在以下幾點:
例如由訊連科技推出的國內人臉辨識第一品牌 FaceMe eKYC 數位身分驗證解決方案,就擁有強大的 AI OCR 技術,結合國際認證、全球頂尖的人臉辨識技術,以強大的 AI OCR 系統+精準人臉辨識+防深偽等技術,替金融機構打造完美的 eKYC 方案 。
於台灣金融服務市場擁有龐大使用者的元大銀行,就選擇導入 FaceMe eKYC,讓手機信貸產品「元大證券客戶專屬信貸專案-元氣循環貸」,透過高效精準的 AI OCR 證件辨識、人證比對、證件真偽辨識、活體辨識等技術,達到「用手機就能 15 分鐘內快速開通信貸額度」的實際成效
客戶只需從元大銀行網頁或 APP 就能線上申請貸款並完成身分驗證,不需親臨分行或電話聯繫,申貸過程更為流暢快速,最快 15 分鐘內就能開通信貸額度,更能為有緊急資金需求的客戶提供即時服務。
並且,透過 FaceMe eKYC 的 AI 技術,還能確保審核流程的正確性、安全性與合規性,有效降低因證件偽造或盜用所造成的風險,真正實現保護客戶資料安全、嚴防詐騙、符合法規的同時,還能讓客戶高效又快速的獲得金融服務。
從上述的實際案例也可知道,AI OCR 並非獨立模組,可與 FaceMe 系列的人臉辨識、活體偵測、黑名單查核等功能無縫整合。證件一旦辨識完成,即刻進入下一步比對驗證,提高身分真實性確認的速度與精度。也能依照企業需求,整合更多功能與系統。
AI OCR 模組還可支援多元的裝置與場景使用。可擴展至 Kiosk、自助開戶櫃員機、行動設備與臨櫃補件裝置等,成為企業在多場景下的身分驗證核心模組,真正打造「無紙化、零人工、高效率」的驗證流程。
為強化數位金融服務普及與效率,金管會已積極推動金融業落實數位轉型政策多年,包含數位開戶、遠距服務以及自動化驗證流程等。更於於 2023 年 8 月間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中,明訂推動建置跨體系的驗轉中心,以串聯現行各體系金融 Fast-ID(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便利使用者於不同體系間進行身分驗證。
金管會也表示,數位身分驗證是發展數位金融服務的重要基礎,未來也會持續鼓勵金融機構利用科技結合創新,發展更多元的數位金融服務,為民眾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智慧的創新數位身分驗證機制。(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4 年新聞稿)
而 FaceMe eKYC,就是符合金管會所鼓勵的創新數位身分驗證系統,結合 AI 技術,讓民眾能更方便又安心的使用數位金融服務。
詐騙案件頻傳,2023 年台北市警方就曾破獲「偽造身分證集團」,該不法集團與中國製圖師合作,竊取台灣國人個資,協助委託人製作假證件,包含身分證、健保卡、駕照等。這些冒用身分的偽造證件後續可能被用於各種不法行為,包含金融詐騙、洗錢等。
除此之外,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發展,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偽造影像的「AI深偽技術(Deepfake)」問題也日漸嚴重。2025 年 6 月就傳出有駭客利用深偽技術,偽造公司高層人士與員工開 Zoom 視訊會議,騙取員工下載惡意程式。先前也曾傳出有跨國公司受 AI 深偽技術所偽造的「假視訊會議」所害,遭詐騙損失 2 億港幣的事件。
由此可見,詐騙集團利用深偽技術偽造身分,企圖突破金融機構身分驗證以進行不法行為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金融機構不得不預先採取更先進的 AI 身分驗證技術,以防範於未然。
個人數位金融服務逐漸普及,使用者偏好使用方便又快速的線上服務,包含開戶、證券交易、行動支付、申貸等。另外也有數位金融調查發現,民眾在使用數位金融服務或行動支付時,首要考量就是「交易安全」。
由此可見,金融機構導入更高效、更安全的AI數位身分驗證系統,才能吸引更多使用者,避免被市場淘汰。
AI OCR、AI 人臉辨識等技術在台灣已逐漸成熟。例如 FaceMe eKYC 的 AI OCR 模組支援各式台灣證件、整合活體與人臉辨識功能,同時兼具防深偽影像等功能,提供模組化 API,並且已實際在知名銀行與保險業完成導入,證明其落地能力。
想知道 FaceMe eKYC 實際怎麼幫助金融業數位轉型?立即查看《FaceMe eKYC 成功案例》,了解其他企業如何成功導入,提升驗證效率與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