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比特幣(BTC)、乙太幣(ETH)等加密貨幣大量普及。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特性,引發全球投資熱潮,其優點是是資料公開、交易隱密和不需要第三方介入;但這同樣存在不受監管,並且交易無法撤銷的缺點,然而伴隨而來的是潛在的交易風險、詐騙甚至洗錢。
像是前陣子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FTX宣告破產,FTX債權人可能超過100萬名,投資人在72小時內撤資60億美元(約等於新台幣1865億元),讓原本受到許多投資人喜愛的加密貨幣,一夕之間跌落神壇。
有鑒於此,政府加密貨幣的監管及規範也逐漸落實。以台灣為例,金管會於 2021 年 7 月起,將「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納入洗錢防制範疇,針對「虛擬貨幣投資」推行實名制交易,包括規範業者須落實確認客戶身分。實名認證 (KYC, know your customer) 或數位化實名認證 (eKYC) 對用戶來說,能有效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也能更完善地使用交易所的所有功能。
本文我們將介紹何謂加密貨幣 (虛擬貨幣)、虛擬貨幣交易方式、加密貨幣交易所導入實名認證eKYC的優點,以及交易所如何透過人臉辨識技術執行eKYC,符合法律規範並提升用戶體驗。
所謂 KYC 是 Know Your Customer 的縮寫,中文是「認識你的客戶」,源自於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 1998 年12 月通過的《關於防止犯罪分子利用銀行系統洗錢的聲明》,該聲明明確提出了金融機構在提供服務時,應當對用戶資訊和用戶肖像進行採集和識別。
KYC 是為一套金融機構會用來進行實名認證,驗證客戶身份的強制標準程序,銀行會查驗客戶的身分證、出生日期、居住地址等基本資訊,用以確保客戶身分之合法性。
KYC 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反洗錢 (Anti-Money Laundering, AML)用來瞭解客戶是否符合相關合規性、進行防制洗錢與打擊資助恐怖主義的目的,因此金融機構須對客戶進行 KYC 的查核與日常交易的持續監控,防止任何不法交易。
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或稱虛擬貨幣、虛擬通貨,是一種新世代的交易媒介,是一種數位現金的形式,可讓個人在數位環境中傳輸價值,而為了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其防偽與流通方式是使用密碼學原理,故得名「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的交易發生在區塊鏈上,其交易記錄都是公開的,且儲存在不同的雲端上,由不同的人維護,為了避免區塊鏈數據被篡改,區塊鏈採用不依賴一個中心點的方式,也讓加密貨幣有「去中心化」的特色。
根據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的定義,加密貨幣是一種以數位型態呈現的價值代表,也就是說加密貨幣可以跟地球上任何一個人,以數位方式交換價值,是一種可自由移動的資產,類似實際交換現金一樣。
我們現在日常用的法幣(如:新台幣、美金、歐元等)是由各國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並由中心化的政府控制監管,發行量也可以根據政府需求而無印製,其價值則是根據市場、交易量和法規而浮動,存放方式則是讓用戶「實際」持有。
至於虛擬貨幣,是建立在「區塊鏈」(blockchain) 技術上的一種應用,由多個加密的區塊連接。透過分散在鍊上的所有裝置,將訊息儲存於區塊鏈之中,利用密碼學的特性,確保資料不會被竄改,且沒有特定機構或政府監管,因此,在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或用戶的子集皆無法變更交易規則,做到高度抵抗關閉或受到審查的情況。相較之下,若要讓中心化網路受損,只要干擾主伺服器即可;如果銀行抹除其資料庫且沒有備份,就非常難以確定用戶的餘額。
另外,加密貨幣的發行量也是有限的,導致稀缺性突出,其價值則是透過社群共議定價,相對波動幅度較大。與以往理解的實體法幣或電子交易不同,加密貨幣的交易存在不可逆的性質,其原因在於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性,並沒有銀行或第三方可以協助退款事宜,所以完成的加密貨幣交易是無法進行回溯的。
另外,由於加密貨幣發行規劃、供給有限、價值由社群共識決等特性,往往使波動幅度較大;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曾於2021年11月攀至6萬9,000美金,又在2022年6月重挫到2萬美金。
在台灣目前進行虛擬貨幣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兌換所、交易所和 OTC(場外市場)交易。
eKYC 又是什麼呢?eKYC 為 Electronic Know Your Customer的縮寫,即數位化實名認證。與現行 KYC 需繁複流程、親自申辦、有冗長紙上作業且非標準化流程相比,eKYC 透過電子化的方式進行。近年來,智慧金融科技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原生網路銀行、遠距投保、遠距開戶、行動支付、行動網銀等服務陸續面世,透過電子化方式的KYC越來越普及。透過 eKYC,用戶可在遠端開戶時,使用AI影像辨識確認身分證真偽、並比對申辦人與證件照是否相符。而於各式交易時,也可透過 AI 人臉辨識,登入並使用各式金融服務。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事實上,KYC已廣泛鑒於申請各式金融服務 – 例如開戶、交易等。KYC已經是國際社會中所有金融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旨在進行金流管理,防治不法金流、洗錢、金融詐騙等犯罪行為。
eKYC又是什麼呢?eKYC為Electronic Know Your Customer的縮寫,即數位化實名認證。與現行KYC需繁複流程、親自申辦、有冗長紙上作業且非標準化流程相比,eKYC透過電子化的方式進行。近年來,智慧金融科技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原生網路銀行、遠距投保、遠距開戶、行動支付、行動網銀等服務陸續面世,透過電子化方式的KYC越來越普及。透過eKYC,用戶可在遠端開戶時,使用AI影像辨識確認身分證真偽、並比對申辦人與證件照是否相符。而於各式交易時,也可透過AI人臉辨識,登入並使用各式金融服務。
您可閱讀此文章,深入了解金融業者導入人臉辨識進行eKYC的6大優勢。
延伸閱讀 【成功案例】美好金融:以人臉辨識簡化eKYC 流程,打造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務
金管會於2021年7月起實施「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其中規範虛擬通貨業者於以下情形時,需確認客戶之身分,包含:建立業務關係時(開立、註冊帳號)、辦理新台幣三萬元以上之交易、發現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及對於過去所取得客戶身分資料之真實性或妥適性有所懷疑時。於確認身分時,至少需取得客戶之姓名、官方身分證明文件號碼(如身分證號、護照號)、出生日期、國籍、戶籍或居住地址。
簡言之,虛擬貨幣平台、交易所需進行實名制。對此,台灣主要之虛擬貨幣交易所也陸續導入實名認證,以因應洗錢防制法的施行。幣託交易所(BitoPro)要求用戶在 6 月 30 日前,完成 Level B認證,而先前完成認證之Level A/B用戶則需進行資料補登,方能進行交易。MaiCoin集團的MaiCoin平台及MAX 交易所亦要求等級1用戶須完成身分驗證,而原等級2之用戶則需上傳身分證/居留證背面進行補登。而目前世界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幣安 (Binance) 也表明遵循KYC規範,提供用戶更安全優質的服務。
延伸閱讀 人臉辨識eKYC + 視訊會議,完美實現遠距投保服務
幣託科技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所平台的台灣企業,為全球行業信心評級前50大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用戶可於幣託平台購買、儲存與交易加密貨幣。幣託提供了包括BitoEX加密貨幣平台、以及BitoPro加密貨幣交易所兩大類服務。
為了符合金管會的要求,幣託早於2021年6月起,就已完成實名制認證的佈署,用戶得上傳身分證正反面、拍攝手持證件自拍照等資料,方可完成進行交易之Level B資格。
然而,這一連串傳統 KYC(實名身分驗證)流程加上審核,平均要耗費 10 個工作天。以下為三大傳統KYC面臨的挑戰:
為了解決實名認證上路後衍生的問題,幣託與AI人臉辨識的開發商訊連科技合作,在身分驗證的流程,導入訊連的FaceMe® Fintech eKYC解決方案,透過AI技術加速用戶申辦流程、並省去人工操作誤判風險及時間。FaceMe Fintech的eKYC服務包括:
延伸閱讀 FaceMe通過iBeta活體冒用攻擊測試Level 2,有效阻擋任何形式之 3D 面具偽造
透過FaceMe臉部辨識技術的導入,可讓幣託的資料證件查驗流程達到完全自動化,查核人員只需要做最後確認就可以,在資料都齊全不需要補件的狀況下,審核時間可以從過去的 10 多天,縮短到 1 天完成。而用戶於登入服務或進行交易時,也可透過人臉辨識方式確認身分,省卻輸入密碼之麻煩,大幅提升開戶、交易之效率。
訊連科技整合了 AI、人臉辨識及視訊會議技術,推出的FaceMe® Fintech解決方案,是一套專為金融、保險等服務設計的一站式 eKYC 解決方案,可整合於視訊投保、遠距開戶之服務中,包含人臉辨識、活體辨識、身分證真偽辨識、人證比對及證件核身等。
針對遠距投保之需求,FaceMe Fintech 推出全新「混和雲」的架構,提供了視訊會議 SDK ,將視訊會議設於雲端,提供錄音錄影功能,並把後續人臉辨識、證件核身、電子簽章、投保歸檔等敏感資訊儲存於地端,如客戶的機房裡,以達到符規以及資料保護目的。混合雲的架構也讓金融業主可隨時依申辦的服務件數調整線上會議室數量,來做好成本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