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策略到職能(一)

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部首席顧問 蘭堉生

近二十年來在組織管理的領域之中,「策略(Strategy)」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也因此針對「什麼是策略」,衍生了出許多不同的解釋與觀點。有些強調在過程,有些強調在目的,但在實務應用上,以「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為目的的解釋,較能得其意涵之精華:

  • How to build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n identifiable market - Collis and Montgomery

  • A comprehensive master plan to maximiz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minimiz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 Hunger and Wheelen

  • 另一方面,面對現今全球化的市場潮流與趨勢下,企業的唯一生存之道,便是戰勝或超越競爭對手,而不論是所謂的藍海策略或是紅海策略,戰勝或超過競爭對手的唯一關鍵也就在於競爭優勢的取得!

    競爭優勢的觀念簡單易懂,但是繼續深入的思考,競爭優勢牽涉到以下兩個問題:

    一、 範圍或領域的選擇:根據企業的現有條件與未來發展方向,企業期待在哪些方向與內容上取得競爭優勢?

    二、 如何取得與創造這些需要或期待的競爭優勢:也就是透過哪些過程?哪些方法?哪些努力?可以實現與造成這種競爭優勢的事實。

    舉例來說,有些企業在成本管理上有獨到的見解、經驗與方法,能夠比競爭對手以更低廉的成本與價格,提供給顧客相對來說能夠接受的產品或服務。也有些企業是在技術、創新、或是品質方面,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這些都是「競爭優勢」。其核心便是站在與競爭對手比較上的相對有利位置。這種相對位置,若是能夠維持的愈久,當然對企業就愈有利。

    在目前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產品與服務價值的創造與提升,不再全是仰賴人的勞力與體力,真正的關鍵是組織成員的知識與智慧。也就是員工透過其個人的能力、以及個別能力的整合,在產品與服務上所展現集體價值的創造。

    然而,經由八十/二十法則的分析與思考,我們得以略估,組織中一小部份的人,創造了大多數的價值。

    再往下的思考是:

    一、 如何找出公司內部這群創造價值的人?
    二、 如何從內部或外部「發掘」更多的這種人?
    三、 有沒有哪些人現在是,未來也是?
    四、 但是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哪些人現在不是,但是未來很可能會是
    五、 這些創造價值的人通常具備哪些特徵或條件?
    六、 有沒有一些標準或指標,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這種人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在解決兩個關鍵問題:

    一、 是 / 不是
    二、 現在 / 未來


    用矩陣的方式來表現就是

    從績效管理的角度,「現在」的所有事實,可以透過實證資料的搜集。但是「未來」是個未知數,能否符合期待或預期,無法必免地就牽涉到如何預測的問題,這其中「預測」為何這麼重要? 因為有一群人透過他們的努力,創造了企業過去到現在所擁有的競爭優勢,但是企業更需要兩種人:

    一、能協助企業維繫現有的競爭優勢
    二、 能協助企業創造目前並不存在的競爭優勢


    找出過去曾經為企業建立競爭優勢、立下汗馬功勞的一群人,一點都不難。但是如何發掘並發現那一群在未來的時間裡,能夠為企業維繫現有、並進而創造更多競爭優勢的人在哪裡,我們需要另一套指標。

    這套指標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下期再談。


    作者Profile / 蘭堉生

    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部首席顧問。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華晶科技人力資源副總、花旗銀行人力資源處協理;專長於主管面談選才技巧、員工問題處理、人力資源管理及薪資管理與獎勵制度等議題。